“读研有风险,考研须谨慎”-9479威尼斯




“读研有风险,考研须谨慎”

硕士研究生往往处于名校鄙视链的底端,尤其是非本校本科的硕士。

撰文 | 石悦欣

编辑 | 沈佳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研究生的选拔考试仍是一场标准化考试,但随着竞争压力增大,许多大学生刚上大一就开启了备考模式,“考研高考化”日趋明显。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也是教育领域的长期观察者,他告诉本刊,他的核心观点也在于——“读研有风险,考研须谨慎”。

研究生和本科教育的差别非常大。“研究生意味着需要生产知识,而非知识的学习。为什么研究生招生考试和高考不同,都有复试?现在强调加大复试权重,最高到50%,一些靠死记硬背通过初试的考生们,实际上并不适合读研究生。”

围绕“考研热”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与陈志文展开了对话。

陈志文(受访者 供图)

q:《看天下》 a:陈志文

q:考研报考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怎样的关系?

a:经济发展意味着就业情况,所以考研热和就业是直接关联的。当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考研的人相对比较少,或者较前一年增幅较小,或者甚至直接呈下降趋势。但是当经济增长疲弱的时候,也就是就业需求相应疲弱的时候,考研人数就会快速增长。

q:如今就业市场中硕士生的占比越来越大,而考研、读研过程中也有不小的经济成本。如果考研是一场教育投资,您认为它的回报率如何?

a:如果简单从投资回报率角度来讲,生孩子都是最亏本的买卖。教育这件事我不认为要简单化算它的投资回报率。举个例子,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现在所有因私出国的孩子,至少90%可能都是亏的。留学生毕业能挣多少钱呢?

教育,包括出国留学在内,我个人觉得更在于它对个体的成长价值,并不在于最后挣多少钱,这是没法测量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就没办法拿出一个绝对投资回报率来衡量上大学或上研究生值不值的问题。

因为你最后的发展和相关的学历有一定间接关系,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你成功与否最后不直接取决于你学历的高低。

尤其像高等教育普及化,本质的意义是给大家更多的发展机会,可我从来不认为所有人都该读大学,必须读大学。但是中国发展到今天,只要你愿意,几乎人人都能读大学。我们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招生人数1,001万人,绝对录取率93%。表面上还有7%的人没上,但实际上,全国各省市都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几乎所有高校的报到率都达不到100%,专科普遍低于80%。比如说2021年理科分本科线最低是黑龙江的280分,在报名人数第二多的广东,专科分数线第二次征集志愿时只有100分,如果剔除赋分因素,那就只有40分了。最后广东13000多的专科补录招生计划,仅有720人报名。

所以当代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目的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受教育的机会,它并非要保证你念完书就可以有个体面的工作,这是两回事儿。

2021年11月11日,山西大学坞城校区图书馆、文科楼和理科楼里,随处都能看到准备考研的同学在挑灯夜读。(@视觉中国 图)

q:您怎么看待当今的“考研热”,以及“考研高考化”的现象?

a:“考研热”的本质其实就是社会竞争的递延。从前这种竞争递延到高考,高考出来你能找到个体面的工作。1998年我们全国大学招生才108万人,而我们研究生去年就招了124万人,这里边硕士生大概就是110万人,注意110万人就超过了1998年的本专科总和。

假设今天的大学招生还是100万人,毕业出来之后就是万里挑一的人才,所以学历就变成了一个社会竞争的递延替代。

而“考研高考化”,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考研替代了高考的选拔。今年的大学毕业生1,158万人,再加上回国留学生合计大概应该超过1250万人,这个数字基本上占到新增劳动力的80%。那么换句话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时候,社会上就选择看你是什么大学毕业的,这就是所谓的看出身。

其次就是看学历,你是专科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这种社会竞争的递延和投射就催生了考研的高考化,因为在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时候,研究生还是相对少,至少和本科生相比更稀缺。

q:如今也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比如很多985、211等名校生“逆向考研”,选择报考一些双非院校,您怎么看这个现象呢?

a:刚刚讲过,因为用人标准的单一,考研和高考成了社会竞争的递延,所以首先解决的是上不上,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过去的考研基本上都是“从下向上”考,这样转换身份和学历可以一举两得,我以前没能考上一个“211”,我这次考个“211”,我没上“985”,就考个“985”。而现在风向大变,竞争激烈后,首先解决的是研究生上不上、有没有的问题,而不是名校的问题,所以“逆向考研”出现了。当然,这个现象出现的枝节原因是一些“双非”学校有的专业的确很好。

● 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474万人,从2015年至2022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8%,2022年报考人数在高位实现增长,增幅超过21%。(数据来源:教育部)

q:不过目前也会出现很多人,为了考研,甚至是理想的名校而考很多年,直接导致时间成本增加,这样会让读研的性价比变低吗?您怎么看他们的选择呢?

a:首先我想纠正一下你的说法,我不认为很多人是为了考名校才“多战”。一些人真正的原因,可能也有些难以启齿。一些人“多战”在我看来是逃避社会,躲避进入就业市场。说句不好听的,他们真的认真准备了吗?我们只要好好看他们几“战”中考的成绩如何就不难明白,而真正努力认真准备的人,“两战”下来就知道有戏没戏。

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有一个女生普通本科毕业,脱产备考了两年,没考上,她还选择继续在家里“三战”、“四战”。“四战”时,父亲深知这孩子的问题,已经脱离社会了,于是要求边工作边考研。这个女生在一个培训机构工作时很快就和家长吵起来,于是又回家了,父女发生了很激烈的冲突。这个女生大概意思就是说,她想做研究,将来到高校工作,和更“高等”的人打交道,无法和周围“低级”的人相处。

所以我特别想提醒“全脱产多战”考研,很容易和社会脱节。首先大家要明白,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旦脱离太久,就很难回去了。说句更难听的,有一些孩子,无非是给自己“啃老”找借口。而那些在职“多战”的人,最起码可以先养活自己,那他们即使“百战”也没关系,我也支持。

q:现在还有很多高学历毕业生,毕业后会做着所谓世俗眼中和学历不相匹配的工作,比如送快递等,甚至也有很多体力型招聘单位进名校招揽高学历学生,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

a:这就是错误的观念。我们身子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但脑袋还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在人人都是大学生的社会,凭什么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必须有体面的工作呢?当然,这也和这一代父母有关,过去精英教育时代,他考上大学的同学都有体面的工作,于是他也想当然认为孩子大学毕业就应该有体面的工作。

再说专业。学什么就干什么吗?从全世界范围看,这个答案都是否定的。学什么不干什么是一个普遍现象,更不决定成败。举个例子,比如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陆步轩,最后以养猪卖猪肉闻名。

q:您对考研和读研是什么态度?关于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存在矛盾,甚至权力不对等的现象您怎么看?

a: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读研有风险,考研须谨慎。

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区别非常大。它不意味着你混三四年就必然会得到文凭。而且研究生意味着你要生产知识,而非学习知识,因为科研本质就生产新知识。

现在的导学矛盾的确比较突出,原因也比较复杂。两方面都需要检讨。

因为学生与导师的关系是绝对不对等的,因此大家更多关注了“弱势群体”学生的权益被侵害的问题。一旦遇到导学矛盾,总喜欢妖魔化为导师的问题。对于存在严重师德与能力问题的导师,毫无疑问应该坚决清理,我们也必须承认,伴随导师量增长,出现这些问题的概率也越来越大。

但我想提醒一下被有意无意忽视了的学生方面的问题。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后,首先是很多学生没有能力和水平做研究,也对研究缺乏基本的认知。可能大家的成绩不错,但的确不适合做研究,他们仍然把研究生当做和本专科学习一样。我前两天还看到一个导师说不招学生了,太累。大家可能想不到,一些缺乏能力的学生真的不敢不让毕业,动辄就抑郁了,导师背着抱着送毕业。

其次,大量同学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为了就业,而这一代学生更精于计算,所以很多同学算计的是怎样以最低的成本,比如时间投入程度,来换取这张文凭,是否有更多时间去实习。站在导师的角度,本来是要做研究的,这就成了一场“灾难”,导学各自的底层出发点就不一样,出现矛盾是很正常的现象。

q:在当下名校和文凭的含金量,在步入社会,进入就业市场时,有哪些改变?

a:媒体报道很多北大清华的名校研究生都选择去小县城发展,一方面是就业去向狭窄,即社会需求有限导致的竞争结果,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名校学生太多了,尤其是研究生。很多大城市的很多用人单位,在看学历的同时,会更看重第一学历,这就是出身歧视。于是人们一方面追求学历,一方面想要名校光环。但伴随研究生招生量的扩大,这些名校的含金量与稀缺度也都在下降。

q:明白了,因此即便是名校,内部也是有鄙视链存在的,非名校本科的研究生处于名校鄙视链的底端。

a:所以香港落户提出了限定内地9所大学,同时限于本科毕业生,不包含研究生。

但考研仍然是有重要价值的,因为本科招生量很少。无论是这种名校出身,还是学历,所有的光环只有在进入职场时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敲门砖,也就是所谓“粗筛”的作用,这就是一个概率性的问题。但拼到最后的肯定是个人的能力,长久以来的努力和坚持,认真用心做事的态度等等。当初的光环并不会保护你一生,最后反而会成为你的负担,比如,博士才混成这样?

来源:看天下实验室

儿童的未来在教育

未来是一个需要创造力的时代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孩子

不被各种试卷扼杀掉应有的创造力?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孩子

在老师陪伴下建立属于自己文化的归属?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老师

与孩子一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寻找未来教育家,一起探寻适合儿童的教育

【后天研习院】2023“未来教师(儿童创造力)研习营”招生

网站地图